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淺談台維斯盃

要數網球壇的盛事,每年四大滿貫(澳網、法網、溫布頓及美網)加上年終賽,還有多站ATP、WTA巡迴賽,目不暇給的賽程固然讓球迷大飽眼福,近年不少球員卻紛紛投訴賽程太密吃不消,導致球季末段已經傷患纍纍。不過追逐個人榮譽同時,很多球星依然願意從百忙中把台維斯盃、協會盃及賀文盃三大隊際賽事加進頻密的賽期,犧牲休息時間為國奔戰。由於小弟尤其喜歡男子網球(五盤三勝的戲劇性、力度及速度始終較女子網球勝一籌),每年的台維斯盃實屬不能錯過的賽事。

縱觀今年世界組十六個國家,你可能會質疑為何沒有費達拿的瑞士隊,也沒有梅萊的英國隊,反而名不經傳的哈薩克、印度、智利卻榜上有名?球星缺席固然是一大因素,不過要奪得台維斯盃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看看以下四點你就知道箇中玄機,也會明白為何西班牙已達成「三連冠」。

奪標四大因素

1.三位實力單打球手…三位!
參加台維斯盃的國家隊,球手組合大致可分為兩種:球星領頭型及實力平均型。
當你的國家幸福得像西班牙有拿度、塞爾維亞有祖高域、美國有洛迪克、瑞典有蘇達寧…遇上實力一般的對手,幾可肯定連下兩場單打,在五場三勝的賽制,晉級呼聲可謂高唱入雲。不過這種球星帶領的戰術並非每次奏效。既然是球星,每年出席賽事及所打的場數自然比一般球手多,容易造成疲勞及受傷。一旦球星因上述原因避席或休戰,臨時拉伕頂上的球手本身實力不高,加上欠缺台維斯盃經驗,實力自然大打折扣。而且這套戰略於強隊交鋒下毫無保證,例如當美國遇上瑞典,洛迪克和蘇達寧正常可各取一場單打,那正面交鋒的一仗呢?再者,現今世界網壇再沒有強弱懸殊,大膽說句,除了拿度、費達拿和祖高域稍為超班外,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甚至二百位對壘,誰也沒有必勝把握。而且近年不時冒起平地一聲雷的新星,南非的奇雲安達臣、拉脫維亞的古比斯、加拿大的拉奧歷都是毫無先兆下突然爆出,因此台維斯盃再沒有穩勝的比賽。

瑞士和英國正是球星領頭型的失敗例子。費達拿08年先協助瑞士從歐非賽區第一組升上世界組,09年再於世界組護級戰殺退意大利,可惜10年費達拿缺陣下,瑞士儘管派出世界排名十三的華連加壓陣,可惜配合排名一百四十四的卓甸利尼、三百多位的安瑪等,最終護級失敗降回歐非賽區第一組。英國縱有世界排名第五的梅萊,可是他過去兩年均沒有參賽,現時領軍的竟是二百一十三位的占士華特,配合排名四百位以後的占士比加,以及雙打較好的占美‧梅利,其餘選擇均是排名三四百的選手,結果英國目前只能在歐非賽區第二組打滾。

至於實力平均型的表表者包括德國、法國及阿根廷等。這些國家未必有一位頂班球手壓陣,卻有多名世界排名前一百位的球手可供輪換,令調動更靈活之餘,每場單打賽事也有贏波希望。德國最高排名的高舒列巴只是三十二位,其餘卻有F.美亞、柏斯斯捷拿、班捷文碧加、白蘭特斯等合共八位前一百位球手;法國主力包括世界前二十的蒙菲斯、聰加及加斯基特,還有利奧達、西蒙、馬菲奧、查迪等合共十一位前一百位球手;阿根廷固然有傷愈復出的迪樸祖,尼賓迪安、蒙納哥、查拿、施巴路斯等均位居前一百位,遇上他們場場均是硬仗。

當然,若兩者能結合當然是最理想,能符合以上兩項條件的只有西班牙、塞爾維亞及美國。西班牙除拿度外,華達斯高、費拿、艾馬高、蒙坦尼斯、羅比度…總共十四位前一百位球手,令各國羨慕不已。塞爾維亞亦有卓斯基、帖沙華域配合祖高域,美國的洛迪克則有費殊、伊斯拿和昆利協助,因此以上三國無疑稍有優勢。


2. 真正主場之利
平日看大滿貫等單打賽事雖然也有部分球手享有主場之利(澳網的曉域、法網的蒙菲斯、溫布頓的梅萊、美網的洛迪克…),對個別球手而言場內的嘈吵聲是動力也是壓力,而且大滿貫的購票情況相對分散及平均,較少出現一面倒支持某位球手的情況。來到台維斯盃情況卻是天翻地覆的不同!主場觀眾固然各出奇謀支持主隊,「BONG BONG棒」、哨子、吶喊、高歌,國旗、跳舞、叫囂…,而且網球場館相對狹小,觀眾與球手的距離更近,聲音對作客的球手簡直是恐怖的夢魘!

另一恐怖的地方是,根據台維斯盃的賽制,對賽兩國若曾經對壘,上次作客一方今次將享有主場之利,若未曾碰頭則由抽籤決定。重點是主場一方可選擇場地!硬地、泥地、草地均由主場國家決定,因此以重炮手為主力的國家如美國(洛迪克、伊斯拿)、克羅地亞(卡洛域、盧比錫)當然會選擇球速最快、有利一眾巨炮的硬地;西班牙、阿根廷等拉丁南美國家則佈下泥地陣,大大減弱發球威力,以己方擅長的底線抽擊與對手周旋。草地則相對較少使用,因它不少特性均在泥地及硬地兩個極端中間,較難放大自己優點和削弱對手。


3. 雙打拍擋難求
台維斯盃每圈賽程基本上分成三日,雙打一般被安排繼首日兩場單打後,於第二日上演。不論首日的比數是二比零或各一言和,雙打一役均極為重要,謂最關鍵一戰也不為過。可是要從國內尋找一對雙打拍擋絕非易事,環顧ATP隊際排名頭十位,只有三對組合來自同一國籍: 美國的卜拜仁、米克拜仁(No.1)、印度的布柏菲、柏斯(No.2)、巴西的美路及蘇亞雷斯(No.5)。而且每隊只有四名球員調配,如果領隊決定挑選一對不擅單打的雙打球手,其餘兩名單打球手必須各打兩場,若有球手狀態低迷或不幸受傷,領隊也要勉強派遺上陣。因此不少雙打排名高的球手,於台維斯盃均要與不擅雙打的單打球員合作。例如塞爾維亞的施蒙積(雙打排名No.4)配上保蘇拉積(雙打排名No.219)、捷克的杜洛爾(No.11)的拍擋則是貝迪治(雙打排名No.127),變數自然較大。

除了上述的美國、印度和巴西幾乎穩勝一場雙打外,還有三對組合的排名不算特別高,但效果卻相當理想。法國的萊達(雙打排名No.23)及賓尼迪奧(雙打排名No.39)、以色列的藍姆(雙打排名No.24)及艾列治(雙打排名No.56)、奧地利的美爾沙(雙打排名No.8)及馬拉治(雙打排名No.13),遇上擁有這些雙打拍擋的國家,擁躉倒不如期望單打球手生性,於四場單打內贏出三場才有把握躋身次圈。


4. Team Captain
Team Captain,較理想的中文翻譯應該是隊長,不過台維斯盃的隊長並非其中一位球手,反而更像一般團隊比賽領隊的角色。隊長主要職責包括挑選球手,安排出場次序,臨場調動,還有在比賽途中及休息時間激勵士氣,以及與球員溝通。隊長一職不時由退役名宿擔任,例如羅馬尼亞隊長是曾奪三項ATP錦標的柏維爾,法國則由前世界排名第四的福基特出任隊長。

 別以為任何人均可勝任隊長一職,「壞孩子」麥根萊正好是反面教材。美國主將洛迪克缺席去年台維斯盃賽事,當時盛傳他與隊長麥根萊不和因而落選。雖然兩人對傳言均不置可否,可是今年美國換上另一名宿古利亞執教,洛迪克即以行動表示支持,首圈勝出兩場單打協助球隊淘汰智利。俄羅斯隊長泰比斯卓夫更已帶領國家男女子網球隊超過廿年,亦是國家網總主席,可見其地位超然,有效讓整支球隊發揮最佳實力。

歷史
台維斯盃始於一九零零年,當時只是美國哈佛大學網球隊提出與英國球手進行的友誼賽,首屆賽事結果由主場的美國以三比零勝出。台維斯盃就是以當年製造獎盃的美國隊選手迪韋恩‧戴維斯命名。

五年後台維斯盃擴充至六支隊伍(美、英、法、奧地利、比利時、澳紐聯隊),到二十年代賽事已吸引超過二十個國家地區角逐。公開賽年代開始後的一九六九年,台維斯盃參賽隊伍繼續擴充至五十隊。直至一九八一年,世界組的出現亦正式確立現代台維斯盃的賽制和認受性。

身為創辦國,美國亦順理成章以三十二次,成為捧盃最多的國家,澳洲以廿八次緊隨其後。百年歷史以來只有十三個國家曾高舉台維斯盃,不過近十年的王者要數西班牙,先於零四年首次捧盃、近三年更締造三連冠。零五年由盧比錫及安錫帶領的克羅地亞則成為唯一一支非種子隊成功勇奪獎盃。

台維斯盃史上最威水的球員,要數意大利的比查基尼。他於一九五四至一九七二年為意大利出戰一百六十四場,贏出其中一百二十場,當中包括七十八場單打及四十二場雙打,以上四項數據至今仍無人能及。可惜意大利要等到一九七六年才贏得唯一一座台維斯盃。瑞典名宿波格則締造連勝三十三場單打的紀錄。現役球手中,以印度雙打組合布柏菲及柏斯寫下二十三場雙打連勝紀錄最厲害。

賽制
台維斯盃最高組別為世界組,每年由十六支隊伍於世界組角逐爭奪台維斯盃。餘下國家則按地區分成三個賽區(歐洲及非洲賽區、亞洲及大洋洲賽區、美洲賽區),其中亞洲及大洋洲賽區、美洲賽區均設第一至第四組,歐洲及非洲賽區則分成歐非第一組、歐非第二組、歐洲第三組及非洲第三組。

組與組之間設升降制度, 一般而言,第二、三組及第三、四組之間每年採用「升二降二」制度,第一、二組之間則採用「升一降一」制度。至於世界組首圈落敗的八支隊伍,則會與各賽區第一組首圈勝出的八支隊伍,抽籤進行一場過附加賽。勝方來年將於世界組作賽,敗方來年則於第一組作賽。

世界組、第一組及第二組每圈均採用「五場三勝制」,共分為三日進行。首日先進行兩場單打,次日上演唯一一場雙打,第三日則完成餘下兩場單打。每場賽事均採取「五盤三勝」,除非該圈賽事已分出勝負(其中一方領先場數3-0/3-1),餘下的單打則可改為「三盤兩勝」。

第三、四組則採用「三盤兩勝制」的一日賽事,每年均於同一地點連續舉行全部賽事,直至決出升降球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